思想是行動的指南。實現課堂優化,首先要深入分析課堂教學這一認知過程,正確認識和把握其本質規律,牢固確立優化課堂教學的指導思想。這是實現課堂教學優化的思想理論基礎。A1O松原市第二高級中學
從認識論的角度看,課堂教學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由簡到繁、由已知到未知、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一個認識過程。這個過程有其自身的特性:一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內容是人類已知的科學真理,認識這些真理的主要途徑是讀書,因此要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二是課堂教學輸入的信息在學生大腦中留下的痕跡不很深刻,不如直接獲得的感性認識印象深刻,因此要經過反復的鞏固;三是知識要形成技能技巧才能運用于實踐,因此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把知識轉化為能力、信念和行為習慣;四是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認識客觀世界要有教師指導,要有教師為之創造條件,如講解、演示、分析、綜合、概括等;五是一個教學班有幾十個學生,素質不盡相同,心理品質、個性特點也不一樣,因此要因材施教,要選擇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
從矛盾論的角度講,課堂教學是一個解決教與學二者之間矛盾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有四個主要要素:一是教師,二是學生,三是教材,四是教學方法和手段。從而形成了四對關系:這就是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教學內容與教師和學生的關系、教學方法或手段與教師和學生的關系、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或手段的關系。在這些關系中,誰是主要矛盾?現代教學論認為,學生與教學內容之間的矛盾是教學過程的主要矛盾。因為教學的最終目的是教會學生掌握人類全部知識體系中最基本的內容,各科教材就是這一內容的反映。有了這樣的課堂教學本質觀,就要緊緊抓住各科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科學地組織教學活動,將教師“教教材”轉變為“用教材導”,將“教師帶著教材走向學生”轉變為“教師帶著學生走進教材”。傳統的課堂教學指導思想是教師帶著教材走向學生,體現在教學方法上便是“輸入式”,體現在教師行為上便是課堂上實行“滿堂灌”;現代教學觀把教學內容與學生之間的矛盾視為主要矛盾,主張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與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全力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使其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實現自我發展,唯此才是符合新課程理念和素質教育思想的課堂教學。
(此論文發表在《吉林教育》1999年第3期) |